作者\蘇益賢
做為一個「思考」器官,大腦其實相當「不安於室」。它常常「跑回過去」,想起某些無法改變的遺憾,長久下來,我們容易因此情緒低落。時常「跑到未來」對大腦來說也不見得是好事,不斷預測那不可知的時空,會讓我們變得緊張兮兮。照這邏輯看來,最安全的地方應該就是「現在」了吧?
活在當下確實對快樂比較有利
這並不是說我們的思緒不能跑回過去或未來。但是,現代人的專注能力確實遭遇危機了。2000年,人類的平均專注力是12秒,2013年退化到8秒。不好意思,我們的專注力開始比金魚還要差了(金魚的專注力是9秒)。
整件事情最關鍵之處在於,當大腦從現在跑走的時候,你有沒有辦法發現這件事?對於自己的「心不在焉」,你知情嗎?
在維持快樂的前提下,「專注」變成了一種優勢。刻意把自己從過去或未來帶回現在,在這個資訊爆炸、刺激一大堆的年代,反而顯得重要。
之前曾提過「正念」的概念,就是一種不斷把自己帶回當下的基本功。我們在此簡單介紹一種入門的練習,讀者可以一邊試試看。
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,輕輕閉上眼睛之後,只做一件事,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一個接著一個的呼吸上。
每個「呼吸」都只存在於這一分一秒,這一分一秒其實就是當下。緊緊跟隨呼吸,就是一種活在當下的蹲馬步練習。
相信我,過沒多久,你的大腦就會開始忘記呼吸這件事了。我們會開始思考其他看似更重要的事,又或者就只是下午茶要吃什麼這種小事。
「好累喔」、「我今天怎麼這麼累,早上到底在忙什麼」(你回到過去了)……當你發現自己神遊了,就把你的注意力再拉回現在,也就是呼吸上。
偶爾你的思緒會跑到未來,「晚餐要吃什麼呢」、「明天又要上班,有夠煩」、「下禮拜要繳房租,啊,沒錢了,要記得去領錢」不管你穿越到過去還是未來,當你意識到自己不在「這裡」的時候,就再次把自己帶回呼吸。
每天安排一段時間,三、五分鐘也好,十分鐘、半小時也不錯,把呼吸當作專注力練習的標靶。這個練習看似枯燥,對我們愛神遊的大腦來說,卻是很好的「重量訓練」:像肌肉一樣,我們可以透過訓練提升大腦的專注力。持續練習之後,我們會更清楚意識到自己是否確實待在當下;一旦你不在當下,也更容易有自覺。
心理學家陶德.卡什丹(Todd Kashdan)曾提出一個「幸福公式」。如果幸福是一道美味的料理,這道菜裡,一共需要六種關鍵食材。但每種食材所需的份量是不同的:
「幸福公式」六種關鍵食材
1.活在當下
2.保持好奇心
3.做喜愛的事
4.先為他人設想
5.滋養人際關係
6.保持身體健康
在公布配方之前,讀者不妨猜猜看:這六種食材裡,卡什丹認為需要最多份量的是哪兩樣最關鍵的食材?
「幸福公式」神祕配方:
16份的活在當下
+1份的保持好奇心
+2份的做喜愛的事
+5份的先為他人設想
+5份的滋養人際關係
+33份的保持身體健康
身體健康需要33份。畢竟,健康是一切的根本。
構成幸福的第二重要食材,就是「活在當下」。這道食材所需的比例這麼大,很可能是因為它連帶著影響到其他幸福元素。
舉例來說,若要保有好奇心,我們就得專注地活在當下,才能窺見生活裡出其不意的美好與驚喜。在做喜愛的事情時,倘若我們一心多用,也很難體會到這些事情帶來的美好。在培養感情、為他人設想時,心不在焉也常會讓我們「表錯情、會錯意」,說了不該說的話而影響到彼此關係。
願意待在當下的人會發現,「每一次」都是「第一次」
雖然我們搭著同樣號碼的公車,到一樣的地點上班。但每個看似一樣的風景裡,都是不一樣的。
司機是不一樣的、天氣不一樣、上車的人不一樣⋯⋯即便,你看到了熟悉的司機或乘客,他們過的日子並不一樣,他們身體裡的某些細胞,可能也早就汰換過一輪了。
活在當下不只是要我們留意那些生活片刻,更重要的是,我們帶著什麼樣的心態去留意這些片刻。
【時報出版】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【練習不快樂?!:不快樂是一種本能,快樂是一種選擇】
這篇文章 維持快樂的前提,就是不斷歸零與重啟的「活在當下」 最早出現於 媽媽經|專屬於媽媽的網站。